一位医学博士的11年艰难原创路
本报记者 保婷婷
“中医证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异常引起的,即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中医证治疗疾病是通过使用复方中药,调节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使细胞因子网络的失平衡状态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1996年,38岁的申维玺还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一位在读博士,在其导师孙燕院士指导下得出的这一科学发现曾让他兴奋得难以入眠。如今,11年已经过去了,这项他认为对中医现代化具有重大突破性意义的研究却始终没能引起国家重视。“很多朋友都劝我放弃,安心做个医生,可是一看到国家每年投入几个亿搞中医研究都没有突破,我就觉得不应该放弃。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早一天被专家们接受,中国的中医研究就少走一天弯路。”提到他的研究,申维玺很遗憾。
导师指引他走上原创之路
1996年,申维玺考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正是后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孙燕教授。
第一次与导师见面的那个晚上,让申维级终身难忘。就是那一晚,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中医证本质的研究,由于导师多年来热衷于对于阴虚的认识,他们决定从阴虚开始。
“近年来,我一直觉得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经到了可以初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时机。”导师亲切地对他说:我看过你的简历,有中医基础,多年来在临床上一直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西医知识比较系统,如果再系统地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可以从新的角度研究这个课题,也许会取得新发现,不要局限于传统思维。”
随后几天,申维玺查阅了大量文献,得知:该课题我国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没有取得突破,近年来国内医学界已很少有人研究。其间,中医研究院的朴柄奎教授对前去拜访的申维玺说,“这项研究太复杂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动用了大量人力财力,研究了几十年,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以你一个人的力量,博士期间从事这样的研究难度太大。”不久,申维玺就初步认识阴虚证与细胞因子之间可能有着本质性的联系,并且制定了研究计划。但让申维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课题给他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烦恼。、
原创性的非共识研究难获国家资助
“也许很多人不能相信,为什么我国科学界研究 50 年不能解决的科学难题,你这么快就找到了答案?”申维玺认为,关键在理论思维方式不同。如对于阴虚证的研究,他认为:结核病是常引起阴虚证的典型疾病,结核病的午后低热、盗汗,五心发热,舌红、脉搏快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就是属于阴虚证,如果西医将结核病导致这些临床症状的物质基础搞清楚了,那么就等于阴虚证发生的机理也清楚了;而20年前西医研究就已经表明结核病的这些症状是由于细胞因子引起的;在此基础上,他又分析了与阴虚证相关的其他疾病,从而得出了阴应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进而又提出了应当从细胞因子的角度认识和阐明中医证的本质的想法。
他们认为中西医是可以结合的,因为体系不同结合点不在理论而是临床实践。大家观察的是一位病人,看到的是同一现象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在本质的深入认识上应当是一致的。由于这个想法有可能解决我国半个世纪一直不能解决的科学难题,已经可以让国内外的西医明白中医治疗疾病的科学原理,这就如同找到开启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的大门,可以使中医融人现代医学发展的洪流中,未来的中医会随着现代医学的前进和发展而同步前进和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而且会对世界医学作出我们民族的贡献,例如西医就不懂阴虚,实际阴虚对病人的处理和预后影响很大。当前的任务是需要通过高水平的实验研究,拿出系统的数据来让西医确信和明白。因此,11年来,申博士和孙燕院士每年都申报国家科研项目,但都是因为这项“标新立异”的研究不能泛被专家理解和接受,课题都不能通过评审。
由于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11年来申博士通过写信、电话、上访等方式不断地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这一问题,孙燕院士也曾向有关领导反映过,但至今未能引起国家重视。
两小时专家论证十年希望破灭
2004年7月的一天,申维玺几乎没有合眼。一大早,他就洗脸出门,没吃早饭,随身的公文包装了满满一大包的信、论文、新闻报道材料和近年来各部门的答复信件,准备堵截科技部领导。
在科技部大厅内等了20多分钟,科技部领导的车终于来了。申维级迎上去递上名片:“我是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反映的事已经几年了,您批示了几次都不能得到解决。"
这位领导了解情况后说,“你做了这么多工作,发表了这么多论文,申诉了这么多年,应该管管这事。但我没有批项目的权力,否则会受到别人投诉,国家资助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专家论证,二是有关专家推荐。”当着申维玺的面,他还和孙燕通了电话,并说“中医研究牵涉面广,国家投入了很大经费,需要进行专家论证”。
走出科技部大门,申维玺激动得几乎不能自持,泪流满面,10年来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回到住所再也止不住失声痛哭。两个月后,申维玺满怀希望到北京参加论证会。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更大的打击。
论证会一切按照程序进行。先是听取申维玺对于项目研究进展的陈述,接着是双方的问答和交流,最后是专家评议。“一场准备了近10年的论证会,在两个小时内完结了希望。”会后,申维玺这样描述:“由于研究牵涉知识面很广,论证会时间太短,随机抽取产生的评审专家没有给我充分回答问题的时间和机会,一些中医专家受中医思维方式的局限,难以短期内理解和接受这一研究,西医专家则由于不熟悉这一领域也不能完全理解……”
也许多少是被他的倔强打动了,2004 年年底,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专家评审未能通过的情况下,经过慎重考虑,专门拿出 35 万元,支持申维玺进行研究探索。
非共识项目路在何方?
10年的上访,让科技部、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领导都知道了这件事,为什么一直得不到重视?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科研评价的原则是“依靠专家”,由于专家不理解,国家科研部门不敢决策,不敢承担这种责任。
申博士说:11年间我曾拜访过许多专家,也找到过国家科技部门的许多领导,也求助过媒体的报道,可以说,可以想到的办法都用过了,但最终都不行。我真的不理解,国家每年投人这么多钱用于中医药埋论现代化研究,都不能取得突破,我们已经为国家解决了这个科学难题,反映11年却无法处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我国的科研评价是不是有问题呀?这是国家的事业呀。
11年来,申博士为这项研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目前的申维玺左右为难,继续这项研究吧,没有国家支持,无法进行,放弃这项研究吧,觉得国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路在何方?
看到申博士11多年的艰难状况,导师孙燕院士也很无奈。“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尽量积累资料,拿出数据说明我们的观点。好在你还可以当一个好医生。”
研究成果
11年来,申维玺和孙燕院士在《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发表了 30 多篇论文,系统阐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现代医学原理,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创性观点,代表了他们在这一领域内探索的初步结果:
一、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关键,阐明了证的本质就等于阐明了复方中药的作用原理和中医诊治疾病的科学原理。
二、理论研究是阐明中医证本质的最终途径。因为人体内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和变化标有“我是或不是”证本质的“标签”,要判断哪种物质是不是证本质的唯一途径只能是理论研究。
三、中医证(特别是指虚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其发病学机理是由于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结果。
四、阴虚证的本质和发病学机理是由于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增强、生物学活性相对升高,引起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结果。
五、气虚证的本质和发病学机理是由于转化生长因子B等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增强、生物学活性相对升高,引起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结果。
六、中医证的概念是一类以细胞因子网络紊乱为基本特征(本质)的基本病理过程。
七、病与证的关系在现代医学理论中相当于疾病与基本病理过程的关系。
八、复方中药的基本作用机理是调节人类疾病过程中的细胞因子网络的异常功能状态。九、中医辨证治疗疾病的现代医学原理是使用复方中药调节人类疾病过程中的细胞因子网络功能状态,从而起到治疗中医的证和相关疾病的效果。
(申维玺: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