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申维玺博士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阐明中医证本质是中西医结合关键,申维玺在多位教授指导下,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方法研究,提出中医证本质是细胞因子(蛋白质和肽类分子)的假说,且认为阴虚证本质可能是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
为验证假说,申维玺博士以肺癌等病人分组开展实验,免疫组化和聚合酶链技术研究结果显示,肺阴虚组相关细胞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和基因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阴虚证与细胞内相关基因表达增强、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有关。
陆世新院士等组成的评审答辩专家组高度认可该研究,认为其将分子生物学理论方法创造性应用于证本质研究,为该领域开拓了新思路。
以下为健康报报道原文:
以下为报道具体内容:
本报讯(记者王苏平)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从理论上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关键。中国医学科学院申维玺博士在导师孙燕、余桂清、张叔人教授的指导下,运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证本质,提出了中医证的本质是蛋白质和肽类分子----细胞因子的假说,并在对阴虚证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中初步证实了这些假说。
为阐明阴虚证的本质和揭示滋阴类中药提高免疫功能的机理,申维玺在导师指导下,将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理论、信号传导理论等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证本质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证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这样的假说:中医证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和肽类分子;中医证的本质是细胞内基因诱生性表达的细胞因子;阴虚证的本质可能是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
为验证这些假说,他选择肺癌等病人分为正常人对照组、无阴虚对照组和肺阴虚组进行实验研究。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肺阴虚组病人肺组织内巨噬细胞中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阴虚对照组。聚合酶链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肺癌阴虚组白细胞介素1β基因mRNA表达水平比值高于肺癌无阴虚组。这些研究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符,表明阴虚证发生的分子机理是由于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增强、生物学活性相对升高,引起细胞因子网络自稳态失衡。
陆世新院士、殷蔚伯和朴丙奎教授等组成的论文评审和答辩专家组充分肯定了申维玺的研究成果,认为这项研究创造性地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为中医证本质的研究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1999.07.28健康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中医“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