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研究生申维玺在导师孙燕教授指导下,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免疫学方法研究中医“证”的成果。阐明中医“证”的本质对中西医结合及明确中药药理作用意义重大,但我国40余年研究仍未明确。申维玺博士从基因表达功能特性出发,指出中医虚证本质是诱生性表达的细胞因子。正常基因表达有构成性和诱生性两类,他重点研究阴虚、阳虚、气虚证,发现其本质是机体受致病因素持续作用,靶组织细胞基因表达调控失常,产生生物活性相对或绝对升高的细胞因子,引发“证”的临床表现。申维玺博士认为基于现代医学最新理论研究中医“证”,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下为健康报报道原文:
以下为报道具体内容:
本报讯(记者王苏平)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关键,也是阐明中草药和中药复方制剂确切药理作用的前提。我国虽经40余年的研究,但至今未能确切说明中医“证”的现代医学本质。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研究生申维玺在导师孙燕教授的指导下,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免疫学研究方法,根据公认的证本质的判断标准和机体内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规律等,提出中医虚证的本质是诱生性表达的细胞因子。
根据现代医学概念,中医的“证”如阳虚、阴虚、脾虚等证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出现于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相同或相似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综合征。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证”的本质提供了条件。申维玺即是运用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从基因表达的功能特性出发研究中医的“证”。
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有两类,一类是正常机体处于静息状态下的基因表达,叫构成性表达;另一类是机体在外界应激因素作用下的基因表达,叫诱生性表达。申维玺重点研究了阴虚证、阳虚证和气虚证在理论上找到了这些证的本质,即机体在不同致病因素反复和持续作用下,体内某些靶组织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调控失常,因而产生一类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蛋白质和多肽分子。这些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相对或绝对升高,使机体出现了各种“证”的临床表现。
申维玺说,以现代医学最新理论为基础,建立全新的理论模式和科研思路来研究中医的“证”,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具体详情见附件原文。
http://1998.03.13健康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