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于2005年11月由申维玺教授与孙燕院士等人撰写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文章用现代医学理论阐述了阴虚证的本质和发病学机理,提出阴虚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其发病学机理是由于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炎性细胞因子(如IL-1、TNF)基因表达水平增强、生物学活性相对升高,引起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结果。
一、 阴虚证本质是细胞因子的理论依据
1、 病与证的统一性原理:基于此原理研究阴虚证相关疾病,发现细胞因子网络紊乱是其共同发病环节,从而提出该理论模型。
2、 与易致阴虚疾病的相关性:在结核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病、甲亢、糖尿病等疾病中,IL 1、TNF 等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且这些疾病与阴虚密切相关。
3、 解释阴虚证候和实验室指标变化
证候方面:IL 1、TNF 可促进脂肪和蛋白质分解致消瘦;作为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提高 Na⁺ K⁺ ATP 酶活性引发五心烦热、舌体瘦小、便结、尿短赤、口干咽燥等;诱生相关物质致舌红、颧红、脉数,能解释阴虚的多种证候。
实验室指标方面:可解释阴虚证病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激素分泌功能紊乱、cAMP 活性升高、免疫功能降低、微量元素改变等情况,且与这些变化相符合。
4、 随阴虚证变化而改变:在结核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IL 1、TNF 与疾病活动性相关,随阴虚证候变化而相应改变。
5、 基因表达调控与阴虚日节律特征相符:阴虚证日节律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日分泌节律相反,IL 1 和 TNF 基因表达受肾上腺皮质激素负调节,符合阴虚证日节律产生的分子机理。
6、 反证资料支持:细胞因子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病等阴虚证相关疾病有效,如反应停抑制 TNF 基因表达可缓解结核病人阴虚证候,为该理论提供反证支持。
7、 实验研究初步验证:肺癌和肺结核阴虚证实验表明,阴虚证病人肺组织及肺癌细胞中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比值与无阴虚病人和正常人有差异,初步验证了理论研究结论。
二、 阴虚证本质理论模型的评价
1、 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相比其他研究物质,IL 1、TNF 等细胞因子能更好地符合阴虚证本质标准,全面解释阴虚证候和实验室指标变化。
2、 理论逻辑的完备性:符合生命科学中“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蛋白质的代谢是人类生命现象和疾病过程的本质”这一论断。
3、 理论逻辑的简单性:具有理论逻辑的简单性原理,体系中基本概念和定律相对较少。
4、 理论的预见性:具有科学理论和假说的预见性特征。
三、 阐明阴虚证本质的研究方法
1、 理论研究是基础和最终途径:我国阴虚证研究因理论滞后,虽早有实验结果,但至今未阐明本质。应在掌握疾病发病机理基础上辨明阴虚证各种变化关系,确定细胞因子网络紊乱是本质性变化,其引发的其他变化是继发性变化,致病因素引起细胞因子网络变化前的情况是“原因性”变化。
2、 实验研究的作用:可验证理论模型,研究确定阴虚证时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和细节,与理论研究相互作用促进是阐明阴虚证本质的有效途径。
四、 结论
阴虚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其发病学机理是细胞因子网络紊乱。这一理论模型不仅符合现代医学的科学论断,还具有理论逻辑的简单性和预见性,为阴虚证的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具体详情见原文:2005.11医学与哲学-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阴虚证的本质和发病学机理
2005.11医学与哲学-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阴虚证的本质和发病学机理.pdf